就業信息
隨著科技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機遇和挑戰并存。面對生存和發展,制造業需要完成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溫州作為民營經濟發祥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傳統地方經濟面臨產業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智造轉型,人才為急,如何滿足地方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對強工程能力、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是地方院校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巨大挑戰。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面向地方產業需求,以地方產業研究院為紐帶,系統構筑了“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使地方高校與政府、產業、研究院形成科創育人服務合力,滿足“適應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機械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為地方高校聚焦區域經濟開展數智化機械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路徑。
一、構建了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
產學研合作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多方參與、共同推進。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針對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分別與溫州龍灣區、平陽縣、蒼南縣政府共同創辦了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溫州大學平陽智能制造研究院、溫州大學蒼南研究院等3個具有獨立法人單位的地方產業研究院,作為溫州大學面向制造業集教育、培訓及研究于一體的區域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
以建立的地方產業研究院為紐帶,機電工程學院面向溫州的電氣、泵閥、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以及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構建了企業出題、政府助題、高校解題的“政產學研”共建設、共發展、共評價的協同育人機制,為培養“適應與引領智能制造”的機械類新工科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創新了政產學研協同育人途徑
為了保證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實施,依托地方產業研究院,通過產業信息的分享融通、工程資源的共享統籌、專業培養的動態調整、工程項目的雙導師制、人才質量的協同評價、科創成果的產業孵化等六大途徑,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將產業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全面融入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智化工程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進而將高校人才資源轉化為產業創新發展資源,支撐產業升級。
比如,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依托創建的協同創新中心、產教融合基地、產業研究院等平臺,構建了融合地方產業優勢、科創成果以及數智化元素的“師資-案例-項目”資源,遵循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漸進特征,設計貫穿“智造認知實踐→智造基礎實踐→工程綜合實踐→工程創新實踐”的四階漸進式實踐鏈,重建以“產業問題提煉→工程創新實踐→智能解決方案→校企協同評價”多階創新實踐為支撐的“多層次漸進式”閉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學生深度參與教師科研與企業橫向項目、師生協同參加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成果孵化等師生共創途徑實現機械類人才的數智化工程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政產學研協同育人
三、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成果豐碩
近年來,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承擔了對接地方產業數智化升級的國家、省市、企業科研及成果轉化項目200余項,產學研合作服務企業160余家,開展技術服務工作150余項,服務收入5000余萬元。通過成果拍賣和專利轉讓等方式共轉讓技術成果30余項。
地方產業研究院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承接科研項目等方式作為收入來源,設立創業孵化種子基金,投向在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初創型企業,尤其支持學生基于科創成果的創業,目前已孵化企業20余家。例如研究院支持學院學生李小剛創建了領偉創新智能系統(浙江)有限公司,專注研發的高精度超快激光硬脆材料智能裝備及系統,經研究院孵化,已成為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全面應用于車用傳感器芯片與總成的自動化生產以及大幅面玻璃的精密切割與自動分揀。
校外實踐基地
在科研和服務地方的過程中,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建設了包括國家和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在內的一系列產學研基地。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著提升,獲中國“互聯網+”大賽銀獎3項、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4項、全國“挑戰杯”銀獎2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一等獎2項、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特等獎提名等國際國家級獎320余項,授權專利250余項,培養了一批適應和引領地方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的學生。
全國“互聯網+”銀獎
基于多年的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實踐,機電工程學院的相關教研團隊于2020年榮獲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21年榮獲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擴大了國內學科影響,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相關鏈接:https://www.eol.cn/zhejiang/zhejiang_news/202210/t20221024_2251672.shtml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茶山高教園區 電話:0577-86598000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學院中路276號 電話: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07006821號-1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759號